近日,一篇名為《北京霧霾發現耐藥菌,人類最后的抗生素將束手無策》的文章在網上流傳。這篇文章稱:北京霧霾的樣本含有“針對最多種類的抗生素的耐藥基因”。
有趣的是,就在幾天前,一份名為《北京采暖季大氣PM2.5中致癌重金屬組分差異研究報告》發布。這份報告稱,3年來,京城霧霾“毒”性下降,霧霾治理初見成效。
網民紛紛表示“看不懂”,一時間,關于霧霾危害大小的爭論甚囂塵上。霧霾對人體危害程度有多深?我們應該如何從健康科學的角度防霾抗霾?相關部門又該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消除民眾對霧霾的恐慌?
謠言
迷樣霧霾的“攻心之毒”
最近,喬奇姆·拉爾森火了。這位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沒有想到,自己和幾位同事在《微生物》期刊上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,現在正隔著半個地球,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國家的互聯網上瘋傳,幾天之內已成中國網民們關注和討論的焦點。
“喬主任”的論文在我國網上流傳的方式是這樣的——《呼吸的痛!北京等地霧霾中發現耐藥菌》《北京霧霾中發現有耐藥菌,“人類最后的抗生素”對它束手無策!》《北京霧霾中含有耐藥菌將導致藥物失去作用》《北京霧霾有60余種耐藥菌?真相震驚所有人!》……
不知道喬奇姆本人看到這些后會作何感想,文章的題目本來是這樣的——《論人、動物和環境耐藥基因組的結構與多樣性》。如果硬要與北京霧霾扯上關系,也只是這個研究報告里提到了一個關于從北京一次霧霾天的14份空氣樣本中檢測出抗生素耐藥性基因(以下簡稱耐藥性基因)的內容。
不過,空氣中發現了耐藥性基因,是不是就意味著吸了這口氣就會感染疾病而且“無藥可救”了?
“這些都是細菌基因,它們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,只有出現在有活性的致病性細菌中時才會成為問題。”喬奇姆對中國記者如是說。對于碳青霉烯類(Carbapenems)抗生素——傳說中的“人類最后一根稻草”——的耐藥性基因,喬奇姆教授表示,只有同時滿足3個條件時,這種情況才令人擔憂:一是這種細菌在空氣中具有活性;二是這些細菌具有致病性;三是空氣中這些細菌的密度足夠高。“抗生素耐藥性基因不會對人體帶來直接影響,且這種現象并非北京或中國獨有,很有可能普遍存在。”
原來這次的“救命稻草危機事件”又是一個關于霧霾的“傳說”。
早在2013年,一個名叫“清華大學實驗室揭秘霧霾驚人面目:微生物超1300種”的標題黨就在江湖上掀起了滔天巨浪。不過網媒在炒作時,卻輕而易舉帶過了這句話——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,在種群數量如此龐大復雜的微生物中,大部分是非致病的,只有極少量微生物可能致病。
2013年,一則內容為“研究通過大鼠解剖后發現,6天鮮肺變黑肺且無法逆轉”的新聞登上了各大網站頭條。該報道稱,研究實驗負責者,復旦大學教授宋偉民說:“PM2.5顆粒如果導致黑肺形成,幾乎無逆轉可能。”結果沒兩天,宋教授親自站出來辟謠了,他說他本人不僅沒有接受過任何采訪,也從未說過“若形成黑肺,逆轉幾無可能”的言論。
2014年1月4日,國家減災辦、民政部首次將危害健康的霧霾天氣納入2013年自然災情進行通報。在此之前,我國對于霧霾種類和危害性的研究就已經開始了。必須說明的是,時至今日,無論是官方還是學界,對于霧霾的危害性、危害程度尚沒有一個明確的研究結果。我們不知道霧霾有多毒,但是就目前看來,謠言的“毒”我們確實中了不少。
理智
遠離霧霾的“堅固城防”
“流言止于智者”。雖然“當真理還在穿鞋,謊言已經跑遍了全世界”,但是不信謠,不傳謠,也是我們在應對霧霾問題時應該堅持的原則。
[儲存型液氮罐型號匯總] [儲運兩用液氮罐產品] [廣口液氮罐] [自增壓液氮罐] [液氮罐提籃]
本文鏈接地址:http://www.emiasta.com/wenzhang/769.html